HOME  新闻中心  行业资讯
项目展示  Project Show

Industry News

行业资讯

连平: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九大看点

  题: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九大看点

  作者 连平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政府工作报告既充分肯定成绩,又理性分析当前严峻形势,提出了积极、合理的发展目标和举措,其中有九大看点值得关注。

  第一,5.5%增长目标充分体现了稳增长政策基调。

  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为5.5%左右,这一目标的设定充分考量了近年来宏观经济运行和统筹兼顾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目标。  首先,经济目标的设立要考虑与潜在增长水平相契合。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6.1%,增速已处下行阶段,随着疫情得到控制,2022年中国经济在逐步回到原增长轨道中,5.5%的目标与潜在增长水平较为匹配。

  其次,平滑2021年出现的高基数,也是其中考量因素。2021年8.1%的经济高增长是建立在2020年低基数基础之上,因此2022年经济增速的目标设立理应有所回落,且平稳下降有助于避免增长失速风险。

  再次,要顺利实现2035年“双番”的远景目标,意味着2022年GDP增长至少是5%的增速以上才能达到理想目标。而从全国范围看,考虑到各省份的设定水平,地方与全国整体之间的经济增速差异不应太大。

  第二,宏观政策有空间有手段。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宏观政策有空间有手段”“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这些表述,不仅说明宏观政策有充足空间和丰富调节手段,同时表明如果经济发展需要,调控政策会适时推出,且力度不会小。

  因此,下一阶段,降准和降低利率等都有可能成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的调节选项。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将加大实施力度。

  第三,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性力度更大。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提升积极财政政策的效能,财政支出规模较上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预算赤字率安排在2.8%左右。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的财政支出强度较2021年会有较大提升,保民生保就业市场主体仍将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发力点。

  显然,更大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将有效地助企纾困,促进稳就业保民生,推动投资与消费增长,在稳增长目标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四,以有效投资和消费恢复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助力“稳增长”是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看点之一,其主要内容在于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按照稳增长的政策要求,2022年将积极有效地扩大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成为重中之重。基础建设投资向来由各级政府主导,是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能发挥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

  2022年将多措并举推动消费恢复。目前,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促进消费持续平稳增长就能推动经济平稳运行。

  第五,多重压力下稳就业任务艰巨。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就业预期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虽然历年来中国实际新增就业人数都超过了两会期间设定的目标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业目标可以轻松实现。

  事实上,2022年的就业目标设定面临的压力较2021年要大得多,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

  第六,综合举措支持企业创新和中小民企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应当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

  政府工作报告在关于深化改革和激发市场活力的宏观政策上,突出了“支持企业创新”和“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第七,房地产政策维稳基调进一步明朗。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再次强调了“房住不炒”的定位,定调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房地产市场维稳政策基调进一步明朗。

  2022年的“三稳”与2021年的提法相同,但内涵不同。当前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全面下行阶段,有别于2021年年初相对过热的状况。如果房地产投资下行过快,不利于稳增长的全局目标。因此,2022年房地产政策的主基调是偏暖的,以保证市场各方面维护行业良性运行,对房地产行业重拾信心。  

      第八,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2022年,我们可能要面临的风险有:能源进口冲击和输入型通胀压力;美联储加息可能引发阶段性资本外流;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房地产现金流和债务问题风险;局部重大金融风险事件。

  第九,政策多管齐下全力改善民生。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中国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防范民生风险,社会政策兜住兜牢民生底线。